解金峰,笔名伏牛子,1948年4月生于河南省嵩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政协书画院常务理事,洛阳书画院名誉院长。

1992年 - 《萧萧秋风入伏牛》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展;

1993年 - 《豫西农家》获中华五千年全国书画大奖赛二等奖;

1994年 - 《秋熟时节情亦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南省八届美展一等奖;

1996年 - 《六月六》获河南省跨世纪人才作品展一等奖;

1998年 - 获河南省美术“群星奖”金奖;

1999年 - 《青云欲雨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迎奥运回归中国画、摄影作品展,获优秀奖;

1999年 - 《山镇雨雾》获河南省第九届美展银奖;

2000年 - 《伏牛九月云水寒》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大展,获银奖;

2000年 - 《山里富了盖新房》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精品展;

2000年 - 《欲里清晨》获河南省中国画首次晋京展精品;

2001年 - 《富贵吉祥图》入选跨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展,获最佳作品展;

2001年 - 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画展,获得成功;

2002年 - 与李建设合作《洛川沐春》被中共洛阳市委作为礼品敬献党的“十六大”并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4年 - 《耕云播雨》入选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2004年 - 《春风初度》获河南省第十届美展金奖;

2005年 - 《绿荫红楼》获河南省第三届山水画展精品奖;

1998年以来,曾在洛阳、郑州、青岛、西安等地多次举办和人画展,受到好评。出版了《解金峰水墨山水画》画集。

博艺人物之解金峰:亦诗亦画 自然天成
博艺人物之解金峰
文化艺术网 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点此进行播放器升级
博艺人物之解金峰:亦诗亦画 自然天成
我在创作时就把这些东西融入了我的画作当中,使人们能感受到我的画里边有些诗情画意在里面,所以这是我自己在绘画当中比较强调的一种人文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解金峰老师接受中国文化艺术网专访.JPG

解金峰老师接受中国文化艺术网专访

关注博艺人物,感悟艺术精神。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博艺人物。 相信看过解金峰老师作品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创作灵感大都源于大自然,主要因为他善于在平凡朴素的大自然中,发现提取韵味十足的自然美和诗意美,他把北派的苍劲和南派的细腻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天成,空灵润泽又不失厚朴凝重。我们今天就有幸请来了解金峰老师做客我们的博艺人物。

解金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山水画艺委会顾问,洛阳师范学院名誉教授,洛阳书画院名誉院长。

博艺:解老师好!中国画通过笔墨来塑造形象,笔墨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多元时代,应该如何发挥笔墨在创作国画中的功效?  

解金峰:笔墨是中国绘画状物造型的基本手法,也是中国文人画藉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它也是区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基本标志之一,所以中国画家非常注重对笔墨的掌握和应用,甚至倾毕生精力来锤炼笔墨的案头工夫。当今绘画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出现了多元化的技法以及绘画的风格,这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还应当坚持笔墨这个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当今中国画坛有些画家坚持笔墨底线,力图保持中国画的纯粹和正宗,比如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还有一些大量吸收西画的色彩、光影、构图以及构成关系,有意弱化中国笔墨的作用,出现了一种中西融合的 崭新画貌,比如画家吴冠中先生、田黎明先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我个人认为:中国画的笔墨在绘画当中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的、认真的锤炼笔墨的功夫,达到驾驭娴熟、造型精准,同时借此来抒发画家的情感。

解金峰《秋熟时节情亦熟》.jpg

解金峰《秋熟时节情亦熟》

博艺:解老师 ,您的作品从“写实传情”到“水墨意象”,再到“理念表达”,在这三个阶段的中可以说是过渡转换,您从中得到的感受是什么?

解金峰:我绘画的第一个阶段称之于为“写实传情”,它的基本手法就是用写实的手法来描写自然山水面貌,我用这种写实的手法,来大量创作豫西伏牛山的题材,力图使这种物象景观刻画的具体生动,给人一种亲切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的画《秋熟时节情亦熟》这幅画就代表了这时期的创作。第二个阶段我的绘画风格称之为“水墨意向”,这一时期我的绘画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我有意识弱化了用笔墨来表达客观物象的这种形式,有意加强笔墨本身的形式美,来吸取元人以后文人画家那种注重笔墨情趣的效果,同时我也吸取南派画家用笔墨、用水分非常精到的表现物象的手法,使我的画出现一种朦胧、幻化、率真、自然的感觉,《烟景文章》就是我这一时期的绘画代表作之一。我绘画的第三个阶段称之为“理念表达”,这个时期我的绘画风格,我吸取了岩画、壁画甚至于民间绘画、童话这些东西,甚至于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构成这些元素,同时从绘画构思方面,我打破了时空感觉,表达了我对自然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这三个阶段,我的绘画之间画风的变化过程当中,我是经过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周期,它要转换思维,它要形成新的创作理念以及新的手法、表达方式,它是通过一个由蜕变到孕新的过程,这个面目形成之后也是一个喜悦,也是一种成就的感觉。

博艺:欣赏解老师的作品,无论是绚丽的野花、还是丰收的秋实,无论是初冬的板桥,还是在山水画中,都具有文化符号的印记,并升华为画家的文化品格和诗意情怀。您怎样理解中国山水画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呢?

解金峰: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文人画,非常强调它的诗情画意。比如苏东坡评价唐代著名诗人、著名画家王维的诗与画的时候,就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好的绘画就是诗情画意的一种完美结合,所以我们非常强调画中要有学问、要有学养、要有诗意。我本人的画,有点诗情画意,确实是这样子。我本人在创作实践中比较爱读书,读一些文学、哲学、诗歌这些东西,人文的东西我读的比较多。同时爱到自然界当中去感悟,从中陶冶情操、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所以我在创作时就把这些东西融入了我的画作当中,使人们能感受到我的画里边有些诗情画意在里面,所以这是我自己在绘画当中比较强调的一种人文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解金峰伏牛山题材作品.jpg

解金峰伏牛山题材作品

博艺:伏牛山在您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您对伏牛山有着很深的情感。请问您对伏牛山是如何感知的?

解金峰:我出生在豫西伏牛山区,是伏牛山养育了我。我的笔名“伏牛子”,意思就是我是伏牛大山的儿子。伏牛山不仅给予我了生命,同时给予我了精神之美,那里的乡亲父老,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我的感情,所以早期我的绘画多以伏牛山作为题材。我对伏牛山的感知大体上也有三个阶段,第一就是我儿时在那里生活、劳作的印象和细节;第二个阶段就是我数十年深入伏牛山写生,记录下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景观地貌以及我的思想感受;第三个阶段就是我年长以后,我以更加丰富的阅历和更高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对伏牛山的这种情感,使这种情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博艺: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承古开今是画家创作所应该秉承的,您如何理解传承与创作的关系?

解金峰: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所有画家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是比较难以回答,因为它只有理论原则,很少有具体的操作模式。我个人认为: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延续,又是艺术的生命。所以只有传承,没有创新,艺术就会枯萎、僵化,路子越走越窄;如果没有传承,只去创新,创新就失去了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达到创新的非常美好的效果,这些创新也就不成体统,不能够形成公众认可的东西。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中国文化当中精粹的东西,那些最有生命力,最鲜活的东西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吸收各个画种、各个流派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来扩大眼界,广泛交流,使自己的画呈现一种新的面貌,这就是创新和传承之间的关系。所以传承重要,我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创新,只有这样子,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的画面有所发展,能够开辟中国画坛的一个新的天地。

博艺:解老师,非常感谢您今天能够参与到我们的节目,歇息!

中国画贵在内在精神的传达,画家贵在内心宁静而不追逐名利。解金峰老师在艺术之路上从未停步,精进不止,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期待和惊喜。感谢收看本期的《博艺人物》,下期节目再见!

洛阳八大景创作《铜驼暮雨》创作心得
我的处理手法是,采取兼工带写的传统写实手法,以水墨为主调,以赫色辅之,局部刻画尽其精微,突出具体物象形貌……

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长期以来流传有洛阳八大景、八小景之说,其中洛阳八大景指的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平泉朝游、邙山晚眺。

解金峰老师受邀参与洛阳八大景创作之“铜驼暮雨”:

解金峰《铜驼暮雨》.jpg

解金峰《铜驼暮雨》

我应邀接受洛阳八大景中 “铜驼暮雨” 的创作任务后,首先查阅了与题材相关的文图资料,对题材的内容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一是它特定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文化内涵;二是画面的意境和整体气氛。要紧扣主题、突出艺术效果,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使了解洛阳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看后不失基本的形貌特征和历史依据,又让普通游客观众看后对洛阳传统八景的文化底蕴有个概括的印象和了解,并从中获得国画艺术的审美娱悦。

“铜驼暮雨”要表现隋唐至明清时期洛阳铜驼巷的繁华景象,街市纵横,房舍错落,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创作要以建筑为主体,有民居、有豪宅、有楼阁,也有寺庙等。绘画的关键是这些建筑物的布局安排,前后层次关系以及画面点线横斜的变化形式,虚实、疏密关系的处理;其次是点景竹木、人物的布局和刻画;再是体现暮雨的场景氛围。

我的处理手法是,采取兼工带写的传统写实手法,以水墨为主调,以赫色辅之,局部刻画尽其精微,突出具体物象形貌:如近处的房屋建筑及人物等,使观者如临其境,虚处处理缜密而随意,既表现层次关系,也为总体画面创造气氛,突出暮雨的艺术效果。此画一次性完成,没有经过返工或大的修改,但确实下了些功夫,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我的体会:一是要认真学习和积累文化历史知识,增加作者的学术修养,唯此,才能对创作题材有深入准确的理解和体悟,才能有切题、精妙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二是山水画作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力,多种的表现手法和绘画元素,如技法单一或表现题材范围窄狭,便无法完成特定的命题绘画创作。

我来说两句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昵 称:

 

 

最新评论
共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暂无相关留言!

Copyright © 2024 orgcc.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orgcc#126.com(#换成@)  -  客服热线:155385201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2020】5244-333号 豫B2-2015002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
返回其他方式登录